我們的人生,不斷在追求與創造中尋找意義。本質上,每個人都是赤手空拳來到世間,為了追尋各自的精彩而步履不停地前行,希冀通過奮斗,最終抵達心中期待的那片星海。那么問題來了,在從0到1的過程中,到底該如何做,才能成為一個領域大師級別的人,收獲成功呢?
匠心以恒,至誠至精
關于成功,心理學大師安德斯·埃利克森博士曾有這一表述,“看似有天賦的人,表現杰出之前,都經歷大量的練習。”換言之,一個人能夠在某個領域取得成就,從新手變成大師,源自大量有技巧、有規律的練習。
要練習多久呢?作家馬爾科姆·格拉德韋爾在《異數》一書中以“一萬小時定律”給我們帶來了啟迪。他說,“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脫穎而出,并不是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煉是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
1萬小時也好,還是更多小時也罷,安德斯·埃利克森和馬爾科姆·格拉德韋爾不約而同地道出了關于成功的一個共性法則:堅持。先有日積月累的堅持,而后才能有厚積薄發的璀璨。在此方面,小提琴演奏家呂思清堪為典范。
“故事梗概”相信很多人都知道:4歲學琴,8歲被中央音樂學院附小破格錄取,11歲被耶胡迪·梅紐因選到其在英國創辦的天才音樂學校學習,17歲成為第一位奪得意大利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賽金獎的東方人,被國際權威音樂雜志“The Strad”譽為“罕見的天才”,被《中國青年》雜志評為“影響21世紀中國的100個青年人物”之一……。
(圖:童年呂思清練琴)
浸潤藝術道路近五十載,少年得志,高超技藝,然后斬獲豐盈碩果,從起步到成功,呂思清完美詮釋了:為夢想堅持奮斗的人生有多精彩!
翻開關于呂思清的大量故事,有個細節是,由于常年堅持練琴,脖子左側烙下深色印記。關于成功經驗,他曾在多個場合分享堅持的重要價值。學音樂的人都懂,長年累月、日復一日練琴是一件枯燥且孤獨的事情。曾經在一次采訪中,呂思清分享自己小時候的練琴經歷時坦言,練琴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但其實做任何事情都是很辛苦的,最重要的是要堅持。所謂真正厲害的人,是更懂得堅持的人,業精于勤荒于嬉,在呂思清身上,恰是如此!
“魔弓”傳奇,律動生活
“當之無愧第一人,一把魔弓走天下。”曾經有媒體如此形容呂思清。但若無經年累月的大量練習,又何來一首首動人心弦的“魔音”?他曾說,練琴需要保持頻率,這樣才能夠保持手指的靈活度,以及演奏的狀態。
“蛺蝶成化衣,雙飛繞青山。”眾所周知,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是中國交響樂的經典之一,而呂思清詮釋的《梁祝》,被公認為最佳版本之一。他曾錄制過五版《梁祝》小提琴協奏曲,被譽為A+天碟級的最佳版本。從草橋結拜、同窗共讀到樓臺相會、互訴衷腸,從抗婚殉情、哭靈投墳到梁祝化蝶、翩翩起舞……深情處細膩委婉,激憤處又堅決有力,令人沉浸其中,熱淚盈眶。
(圖:2019年日立昱見呂思清小提琴獨奏會)
這種震撼源自持續探索,將堅持化為“魔弓”,不停歇地深入生活、藝術深處,不斷探索更多可能,誠如其所言,“隨著音樂家的成長和經歷,每一次演奏都有不一樣的解讀。從藝術表演角度來看,一千個人就有一千首《梁祝》,我們要做的是延續音樂生命力,不僅是樂譜的執行者,也要成為賦予樂譜生命的人。”
音樂律動煥彩生活,生活滋養音樂靈感。在呂思清看來,人類的美好生活中不能沒有音樂。似水流年,律動的音符,可點燃生活的熱情,滌蕩心靈,提升生活品味,創造生活意境。而音樂與生活互相交融成就的背后,永遠離不開天長日久的跋涉,鍥而不舍,方得始終。以樂章渲染生活,以持之以恒的行動為更多人的理想生活染色,這是呂思清的情懷,亦是生活方式的助力者與引領者日立中央空調的情懷。
凝望相同的方向,奔赴美好的旅程,日立中央空調與呂思清因此成為“知音”,在四年來的光陰流轉中,攜手將科技的想象與藝術的魅力不斷融合,將律動之美灑向人間,同時傳遞生活的“凈界”,為生活的詩意注入涓涓流水與款款深情。
(圖:2021年6月凈界·昱見呂思清成都音樂會)
歲月如歌,雙方希冀不斷為人們臻享品質美好生活提供滋養。這一滋養,通過2021年“凈界·昱見呂思清城市音樂會”,在美輪美奐的藝術“盛宴”之中,極盡展現。
隨著四季更迭,追尋不同城市旋律,探索生活之美。如今,武漢站、成都站,盛宴已華美落幕。10月上海、12月深圳,盛宴將啟,期待你的聆聽,昱見美妙音符,昱見理想生活的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