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編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90后”貌似成為了一個熱議詞,從之前的90后禿了到昨天的“第一批90后已經出家”再到今天的“90后月入過萬等于一無所有”……想知道這些標題背后的故事嗎?一起跟著小編去一探究竟吧!
昨天的文章之后,有人總結了一連串的“第一批 90 后”話題:
《第一批90后已經開始油膩了》
《第一批90后已經離婚了》
《第一批90后的胃已經垮了》
《第一批90后已經禿了》
《第一批90后的卵巢都衰退了》
《第一批90后已經出家了》
……
給人造成一種錯覺:好喪。這批 90 后是要完蛋了嗎?
有90后朋友不免郁悶,第一批90后到底招誰惹誰了,怎么網上有那么多人在惦記著他們老了?
青春心態逝去的自嘲
年輕人在喊老,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個重要癥候。之前,聯合國官微發表聲明,宣布聯合國對于“青年”的定義是年齡介于15—24歲之間的群體,雖然我國《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明確規定青年的年齡范圍是14-35周歲,但這似乎并不影響網絡輿論,許多超過24歲的年輕人自嘲自己已經進入了中年,“1992年生人已經正式步入中年”迅速登上微博熱搜。
與年輕人年齡相關的話題總能引起廣泛的討論。不久前,一份所謂“涼山業余足球聯賽”的文件在朋友圈里刷屏了。這個比賽本身沒什么亮點,但它的名字及其說明——“中老年杯”(8人制,1982年12月31日之前出生)引起大量網友吐槽。再比如之前,無論是趙雷稱自己母親“34歲老來得子”,還是保溫杯梗,年輕人總能敏銳地從毫不相關的新聞中捕捉到與年齡有關的信息,并借助這些新聞感慨“自己老了”。
無論是第一批90后,還是其他年齡段的年輕人,為何都在感嘆自己老了?在保溫杯走紅之時,那篇被刷屏的《記住,中年危機最后的倔強,絕不拿泡著枸杞的保溫杯》一文中,就提到了人到中年——或者人還未到中年,可能面臨的種種危機。在很大程度上,并非年輕人愿意老去,而是現實生活中來自工作、生活、情感、房子方方面面的壓力,讓他們感覺自己承擔過多負荷,在提早衰老。
在一篇探討第一批90后已經禿了的文章背后,有來自第一批90后的留言。一個90后網友這樣寫道:“爸媽總是一副大家長的樣子,一句為我好,壟斷了我的人生。畢業后要求我去上海,聽姨媽安排,六年時間,工作有前景,生活也習慣了;一句兒子不在身邊不安心,又哭著喊著強行要求我回來;回來以后談了一個小妹子,一切都挺好的,全家都在催婚,覺得妹子年紀小不早定下來,以后變數太大,早點結了比較好,然后就把人嚇跑了;后來家里給介紹了一個,處了一段時間后說先結婚,不會催我們生小孩的,現在我女兒兩個月大,結婚半年。已經想不起十年前的我了。”
在某種程度上,這則留言代表了不少第一批90后的生存狀態。他們曾向往外面的世界和遠方的詩意,可奈何對抗不了來自現實的羈絆;最后他們在父母的安排下,娶妻生子,想不起曾經的志向,也想不起10年前的自己。這種穩定的生活狀態固然沒有什么不好,可穩定的另一面是溫吞和寡淡,當一個還沒有30歲的人已經步入這樣的生活狀態,他們便輕易感到自己在老去。
代價更迭與話語權轉移
網上曾經有過一個00后怎么看待90后的訪談。00后的答案如下:
“二十六歲吧,孤家寡人”“叫中年人”“九零后,大嬸兒,呃,大叔”“‘古代時期’出生的”……
如果我們在一些00后或者10后經常出沒的貼吧上看看,就常常聽到00后們稱呼90后為叔叔阿姨,嘲諷他們的喜好,認為他們很土,已經落伍了。而很顯然,“第一批90后已經……”的討論中不乏00后或者10后的聲音。
新生代與老生代的互相看不上,這種代際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其實由來已久。以前多是老生代看不起新生代。作為一名80后,筆者清晰記得當時20年前,整個輿論對于80后的撻伐和鄙視,什么80后自我、自私、沒有歷史感、狂妄、熱衷于消費、缺乏責任感,等等。如今80后基本都三十而立,風水輪流轉,現在不少50后、60后眼中的90后、00后,仍舊是偏向負面的,比如情商低、性早熟、非主流、腦殘、哈韓……
但有一個顯著的差別是,雖然不少老生代依舊看不起新生代,但在輿論的聲勢上,新生代對老生代的“鄙夷”,徹底碾壓了老生代對新生代“一代不如一代”的感慨。以前是老一輩嘲諷80后,80后不敢吱聲;但現在并不是80后、90后嘲諷00后、10后,而是00后、10后在說“80后已經是老年人了”“第一批90后已經禿了”“父母皆禍害”。這種變化背后,是話語權的變化。
20年前,互聯網雖然已經出現了,但以報紙、雜志、電視臺為代表的傳統媒體是輿論的主流陣地,話語權掌握在老一輩手中,他們的聲音就是輿論的主流聲音。20后年的今天,是互聯網時代,這是一個信息爆炸、眾聲喧嘩的時代,單一口徑的聲音不再可能;更關鍵的是,作為互聯網時代的原住民,00后、10后才是互聯網中最具話語權和評價權的一群人,他們的趣向就是互聯網的趣向,他們的喜好才是潮流的方向。此時的00后、10后都還在學校,他們有來自家庭和學校的庇護,不用擔心房子車子,也沒有來自婚姻或育兒的煩惱,少年不識愁滋味;自然地,拖家帶口、為了房子工作累死累活的80后、90后,在他們眼中不免就是衰老、無趣、充滿疲態。
其實,不僅僅是00后在關注“第一批90后已經禿了”,不少70后、80后也在關注這個話題,只是70后、80后對90后已經沒有那種老生代對新生代的嘲諷了,不僅僅是因為70后、80后知道自己和90后一樣,其實都屬于了老生代了;還在于一種“同病相憐”,早已經禿了的70后、80后知道一個成年人的生活有多么不容易,曾幾何時悠哉樂哉的90后也開始要直面慘淡的現實。而對于00后、10后的嘲諷,老生代也是一種“算了”的心態,因為我們知道,90后禿了之后,很快就輪到00后;這個世界永遠只屬于更年輕的一代人,00后、10后也終將成為老生代。
沒有人能夠躲過生活,只不過現在輪到90后了。既然現實生活就是如此,那么自怨自艾自暴自棄終究是徒勞的。羅曼·羅蘭曾這樣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同樣地,我們欣賞的是那些雖然一邊自嘲禿了,一邊背負著生活勇敢向前的人。禿不丟臉,喪失斗志才真正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