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加坡《聯合早報》6月11日消息,一年一度的廣西玉林“荔枝狗肉節”將從本月21日開始舉行,20多名動物保護者昨天在北京的玉林市政府駐京辦外請愿,要求停辦這個節日。
呼吁抵制玉林狗肉節的請愿活動也出現在倫敦。
《中時電子報》介紹,動物保護者提出有1100萬人聯署的請愿書,并帶著狗群和寫著標語的布條。
英國廣播公司(BBC)披露,據統計每年亞洲國家和地區都會宰殺大約3000萬只狗用于食用,其中中國的宰殺數量占了三分之一強。
抗議玉林狗肉節的人士指責說,許多在該節被食用的狗是偷來的、或是走失后被抓的。他們還指責這些狗在被宰殺前,都被關在擁擠、骯臟的籠子里。
而支持狗肉節的人士認為,食用狗肉對身體有益,而且吃狗肉與吃其他家畜并無不同。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以及精神生活追求的不斷提高,狗肉問題特別是每年6月的“狗肉節”正在引發一些國際和國內的社會問題。食用狗肉問題的根源在于傳統倫理道德的局限,既體現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的沖突,也體現傳統飲食文化與社會道德文化之間的矛盾。中國大陸地區問卷調查顯示,主流觀點認為不應當食用狗肉,應通過立法予以禁止,但仍有部分人持反對或者中立態度。而中國港臺地區和歐美的民調顯示,吃狗肉被普遍認為是殘忍、無道德的行為,并通過各種活動對集中宰殺和吃狗肉的狗肉節表示抗議與抵制。玉林等地的狗肉節已經對我國國家形象與國際利益產生不利影響,要引導公眾形成現代文明意識,政府應積極作為,明令禁止“狗肉節”的宣傳和事實存續,防止狗肉問題的擴大化;地方政府應嚴格執法,取締集中的狗肉市場交易;在條件成熟的地方開展立法試點,禁止宰殺和食用狗肉。
隨著國家經濟的不斷發展,公眾對精神生活的追求不斷提高,社會整體文化素質得到很大提升,食用狗肉問題由一個民間的風俗突顯為一個具有爭議性的社會性話題。一直以來,由于文化的地區差異以及民族特性,部分地區保有食用狗肉的傳統,但玉林等地的狗肉節以商業促銷目的在近幾年出現,激起了全國動保人士以及國際社會抗議的浪潮。抗議者認為,狗是高智商的伴侶動物,具有社會性,是人類忠實的朋友,不應當被宰殺。而支持者認為,狗是家畜,被飼養的目的就是為了食用,并且當地祖祖輩輩都有食用狗肉的傳統。兩方觀點涉及價值判斷,互不相讓,在玉林等地的狗肉節期間爭吵尤其厲害,有的甚至引發行為對抗,引起國內和國際社會廣泛關注。有必要開展民意調查,并針對輿情開展分析研究,提出對策建議。
一、中國大陸有關食用狗肉問題的輿情分析
(一)中國大陸關于狗肉問題的問卷調查
近日,研究組在央視網上發起了兩項問卷調查:一項關于是狗肉問題的國內問卷調查,設計了10個問題,分別設置了受訪者身份、年齡、學歷、民族、是否養狗、狗是否與一般家禽家畜等同、是否反對吃狗肉以及對立法禁止吃狗肉是否贊成等選項,共有542人參加;二是關于是否支持立法禁食狗肉的單個問題的調查,大約有3萬人參與。
問卷結果表明,參與者的年齡18至60歲居多,參與者學歷主要為中專、高中及以上學歷,參與者職業身份調查中,學生占8%左右,農民占10.33%。對于狗是否與雞鴨牛羊等家禽家畜性質一樣的問題,認為一樣的占40.95%,認為不一樣的占51.29%。對于是否反對他人吃狗肉的問題,央視網問卷中顯示反對占40.22%,不反對的占41.14%,不表態的占18.69%。對于宰殺狗是否影響婦女兒童以及社會大眾心理的問題,58.12%的人認為會。對于是否支持立法禁止食用狗肉的問題,3萬人參與的單個問題調查顯示,64%的人支持立法禁止,24.4%的不支持,還有11.6%的人保持中立;在10個問題的整體調查中,支持的占55.54%,不支持的占40.04%,無所謂的占4.43%。
央視網訪問人群的類別具有代表性,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會大眾對于禁食狗肉的看法,結果具有客觀性和參考價值。為了保證問卷結果的客觀性,研究組又在問卷之星網站上發起問卷調查,內容同樣是10個問題,大約8500參與。問卷結果整體更傾向于動物保護。這說明,央視網的問卷結果還是偏保守的,值得作為輿情分析的數據樣本。
網絡問卷調查,城市居民擁有更方便的參與條件,而農村人群因為缺少相應設備,參與率則偏低,沒有充分反映農村居民的代表性意見。但作為一個人性和道德的價值評判問題,狗肉問題無論在農村還是城鎮,經過科學的解釋,主要的選項結論雖然有所差別,但差別不會太大。
(二)中國大陸關于狗肉問題的輿情分析
1.狗與雞鴨牛羊等動物地位是否等同問題
相關的科學研究表明,狗確實與雞鴨牛羊等家禽家畜不同,具有不同的思維方式,能與人更加親近,如導盲犬、警犬等,對人類產生重要的貢獻。狗作為伴侶動物,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社會公眾的精神情感追求,促進了社會的發展。這一點已經被歐盟的動物保護條例和指令確認,也正在被我國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
在中國傳統的認知中,狗被歸為六畜之中,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人們精神生活追求的提高,狗才被一些人確認為伴侶動物,其地位發生了相應的轉變。在狗是否與雞鴨牛羊等家禽家畜性質一樣的問題上,調查問卷數據顯示,大部分人還是認為狗與雞鴨牛羊的性質是一樣的,并未因為狗與人的親密伴侶關系而認為狗具有不同的地位,甚至有一部分人認為狗就是家畜。總的來看,城市居民和農村村民對狗的認識存在一定的分歧。城市群體一般認為狗為伴侶動物,作為自己精神情感的寄托;而農村地區養狗和城市有一些區別,有的主要是看家護院或者是作為家畜飼養,以前并未將狗當成伴侶動物,因此情感寄托較少,對吃狗肉持贊成或者中立態度的要多一些。目前,越來越多的農村村民,特別是農村青少年,也將狗當成伴侶動物對待,食用狗肉的現象越來越少。研究組的訪談發現,情感以及用途的不同決定了對食用狗肉的不同態度,對于土狗,不反對食用的人多一些;對于寵物狗,不反對食用的人則少很多。
2.關于是否反對他人吃狗肉問題
調查數據表明,對于食用狗肉問題,大部分青少年特別是城市青少年持反對態度,隨著教育的不斷完善,年輕一代所受的教育更加完善,對動物的愛護意識更強。還有相當比例的人,認為別人是否吃狗肉與自己無關,對于別人是否吃狗肉采取一種無所謂的態度。數據表明,不反對與無所謂所占的比例甚至達到50%。這說明,公眾對于狗肉問題的價值判斷和世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異。
3.宰殺狗對婦女兒童心理產生影響問題
女性感情更豐富,面對過分殘酷的場景更容易產生悲傷、同情等情緒。兒童處于心理發育階段,不同的場景畫面對其心理將產生一定的影響,如果將采取殘忍方式宰殺狗的場面呈現在婦女、兒童面前,勢必會對其心理產生不良影響。其中,對兒童的影響是長期的,宰殺狗實際上是在提示,狗可以這么被殺害,可以被吃。調查數據顯示,仍有將近30%的人認為無影響,回答者大多為成年人。
4.關于立法禁食狗肉的態度問題
在3萬人參與的單個問題問卷調查中,支持立法禁止食用狗肉的人占64%,不支持的占24.4%,保持中立占11.6%。在10個問題的調研問卷中,支持的占55.54%,不支持的占40.03%,4.43%的人保持中立。總體上看,兩項問卷顯示,支持立法禁止的人超過55%。支持立法的人,可能認識到狗在人類情感中的重要作用,將狗當作伴侶動物,這些人往往是城市群體或者是教育水平較高的群體以及愛護動物的人士,他們可能更多地是從人道主義以及人類情感的角度出發,支持立法禁止食用狗肉。不支持和保持中立的群體,可能認為吃狗肉是個人的生活習慣問題,并未上升到國家法律的高度,并且吃狗肉是一些地方的傳統,未覺得吃狗肉存在任何道德問題,也未考慮吃狗肉所產生的社會影響,更不會去考慮吃狗可能產生的地方形象、國家形象和國家利益問題。
現在的發達國家,讓禁食狗肉入法大多是在以前的轉型期或者在發達階段的早期完成的,體現了國家和社會道德整體實力的發展。立法的推進需要循序漸進,我國的現實情況較為復雜,立法的社會基礎有待進一步加強,在缺乏共識的情況下,以國家立法的形式短期在全國范圍內禁止食用狗肉,可能產生不和諧的現象。但是從長期來看,效果是好的。而很多學者和官員卻基于短期的問題,不敢從事有利于長期效果的立法改革。
狗作為高智商的社會化動物,在發達國家已被廣泛地被保護,規定不得食用。中國作為不斷融入世界主流的轉型國家,進入發達國家是遲早的事。進入發達國家,經濟實力要達標,文化軟實力也要達標。為此,需要進行穩妥的立法,對狗肉和狗肉節的相關問題予以解決,表明國家的立場,維護國家形象。在立法出臺前,部分地區應當既不能大肆宣傳或者放任狗肉節,也不能放任虐待狗或殘殺狗的現象。
二、我國港臺地區有關大陸狗肉問題的輿情分析
我國港臺地區與內地一脈相承,具有相同的文化傳統。1949年后,在對待動物方面,港臺地區的人性對待動物立法不斷完善,對大陸地區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我國臺灣地區曾經也具有食用狗肉的飲食習慣,后來對接國際潮流,制定立法禁止食用貓狗,如2001年《動物保護法》規定,“寵物之出生、取得、轉讓、遺失及死亡,飼主應向市、縣(市)主管機關或其委托之民間機構、團體辦理登記;市、縣(市)主管機關應給予登記寵物身份標識,并得植入芯片。”“寵物有傳染病或者其他緊急狀況者,得徑以人道方式宰殺之。”為了使該法具有可實施性,出臺了《動物保護法實施細則》《寵物業管理辦法》等配套法規。2011年修訂的《動物保護法》規定不得宰殺貓狗以及販賣,對伴侶動物的管理較為規范。
我國香港地區的動物保護福利立法起步較早,1935年制定了《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公眾衛生及市政(動物和鳥類)條例》,1950年制定了《貓狗條例》,1999年修訂了《貓狗條例》。修改后的《貓狗條例》規定:“(1)任何人不得屠宰任何狗只或貓只作食物,不論其是否供人食用;(2)任何人不得售賣或食用或允許他人售賣或使用狗肉及貓肉作食物;(3)任何人被發現有任何狗只或貓只的尸體或該等尸體的任何部分,且其情況合理地令人相信該狗只或貓只是在本條的規定被觸犯的情況下正在或經已被屠宰或售賣或使用作食物,即屬犯了第(1)或(2)款(視屬何情況而定)所訂的罪行,除非他能夠使裁判官信納他事實上并沒有觸犯第(1)或(2)款(視屬何情況而定)的規定。”狗在香港被認定為伴侶動物或者是工作動物,不被看作是農場動物或者是食用性牲畜,宰殺是違法行為,甚至擁有(持有)貓狗肉都是違法的。
對于內地“玉林狗肉節”,香港地區28家報紙、電視于2015年6月的報道多達126次,香港《經濟日報》、《蘋果日報》等媒體對“玉林狗肉節”的報道有“舌尖上的罪惡,社會人士曝光血腥狗肉節”、“廣西食言續辦狗肉節全球25萬人發文抵制”、“玉林之恥”等渲染性很強的報道,并有人寫出“來生不做中國狗”、“殺狗仇人何時放下屠刀”等文章表達對“玉林狗肉節”的抗議。傳媒的介入使得相關問題擴大化。與此同時,一些港臺明星也紛紛發表言論表示對狗肉節的譴責與抵制,如莫文蔚、張衛健、蔡少芬、大S等明星紛紛在微博上發表言論譴責吃狗肉,要求玉林市禁止狗肉節,蔡卓妍痛斥狗販行為過分,并建議大陸立法予以管制,取消狗肉節。對于名人的影響,內地不能小視,應予以足夠的重視。
香港和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兩岸四地的文化傳承和習俗一脈相承,僅僅60多年的時間,港臺地區關于動物保護及其立法的研究遠遠走在內地前面,相應的法律法規更為完善,社會公眾愛護動物的意識比較強烈,其文明發展的程度也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認可。“玉林狗肉節”的出現在一定程上刺激了港臺地區民眾的感官,使他們對大陸產生了一定的誤解,甚至導致文化抵觸或者缺乏文化認同感,不利于港、臺地區的穩定,也不利于大陸與港臺地區關系的發展。有必要取締血腥的狗肉節,不斷完善內地動物保護立法,限制甚至逐步禁止食用狗肉的行為,促進兩岸四地的文化協同發展。
三、歐美有關中國大陸狗肉問題的輿情分析
狗肉問題不僅關乎飲食習慣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關乎國家形象和國家利益,如韓國以前申請舉辦世界杯時,曾經因該國存在的狗肉問題,遭到很大的抵制。
歐美國家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公眾對動物的情感和生理認知水平普遍也較高,動物福利觀念得到普遍認同,動物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較為完善。美國和歐盟等國家或者地區的立法對動物福利做了詳細的規定,狗作為伴侶動物的法律地位被確認。伴侶動物,也稱寵物動物,是指那些適于家庭飼養,可當作生活伴侶,用于豐富人類情感生活,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的動物。1987年的《保護寵物動物的歐洲公約》將為個人娛樂或者陪伴目的而被人類在某類場所,特別是在家庭擁有的任何動物定義為伴侶動物。歐盟成員國的法律也承繼了這一概念,如葡萄牙1995年《動物保護法》和奧地利2004年《聯邦動物保護法》就是這樣。
美國和歐盟在動物保護方面的法律相對較為完善。在歐盟國家中,英國的伴侶動物立法最為健全,如英國1876年通過《動物虐待法》,1911年通過《動物保護法》,1906年通過《狗法》,2007年實施《動物福利法》;美國1866年制定《禁止殘酷對待動物法》,1966年制定《動物福利法》,2007年制定《人和伴侶動物食品安全法》等。正是因為伴侶動物在歐美社會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加上法律制度的完善,教育到位,禁食狗肉不僅是法律規定,也是民間的道德共識。“玉林狗肉節”前幾年的大肆宣傳,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歐美國家和地區的民眾,公眾紛紛提出抗議,甚至與中國傳統文化以及國民素質掛鉤,對中國的國際形象產生了質疑。不了解中國的外國人將玉林這一個三線城市和中國這個國家整體劃上等號,這對于中國整體的形象,是很大的傷害。同樣地,如果玉林和廣西自治區有積極的動作因對狗肉節,國際社會也會認為中國進了一大步,受尊重程度提高。
最近幾年,歐美很多名人針對“玉林狗肉節”發表言論表示抵制和反對。如在谷歌上搜索“玉林、狗肉節”,有將近48萬條報道。《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CNN、BBC等國際著名媒體近幾年屢次報道狗肉節,紛紛表示譴責,無一表示容忍和支持。這些國際主流媒體影響范圍廣泛,具有相當強的大眾態度塑造力,甚至能促使政治和社會問題被提上政治議事日程。2015年,慈善家、美國好萊塢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Lisa Vanderpump(麗莎·范德普,擁有110多萬微博粉絲和30多萬臉書粉絲),發起了一項“Stop Yulin Forever”(永遠終結“玉林狗肉節”活動),其激情演講通過名人效應對社會大眾產生了巨大影響,幾十萬的粉絲和動保人士反對中國狗肉市場交易和“玉林狗肉節”,甚至反對來自中國的產品和去中國旅游。更有一些華爾街的人士以此為由發起對中國的貿易和投資抵制行動。在調查中發現,幾個曾到過中國并對中國印象美好的歐美人,也因為此事,喪失對中國的好感。英國喜劇演員、動物愛好者Gervais Rick(瑞奇·熱維斯,擁有110萬微博粉絲和400萬臉書粉絲)最近聯手國際人道協會共同抵制“玉林狗肉節”,并號召影迷簽署要求中國取締“玉林狗肉節”和終結中國狗肉貿易的請愿書。美國演員、模特、制片人Ian Somerhalder(伊恩·薩默海爾德,擁有600萬微博粉絲和1700萬臉書粉絲)、英國流行女歌手Leona Lewis(麗安娜·劉易斯,擁有560萬臉書粉絲)等明星也紛紛發表言論反對狗肉交易以及“玉林狗肉節”,影響范圍非常廣泛。這些明星大都是富有愛心的人,不是反華人士,有的甚至是無私幫助中國的名人,對此我們須有正確的認識。
目前,玉林等地狗肉節的負面影響已廣泛傳播,如果玉林等地的狗肉節事實上存續下去,勢必逐漸影響歐美民眾對中國的看法。有的英國、法國和美國的民眾,甚至請求議會或者政府首腦對中國施加政治壓力。可以看出,狗肉問題正上升為國際政治和貿易問題。遙遠國度的民眾,通過名人的言論影響,以及對中國的模糊印象,會對中國會產生錯誤的判斷,如中國人的整體素質不高,道德水平低,很窮,窮得需要吃狗肉,甚至可能認為中國政府乃至所有的中國人都贊成吃狗肉,內心產生抵觸甚至歧視的情緒,對中國以及中國人產生不良印象,進而影響中國的產品消費和其他國際合作。2016年6月,“自發”的狗肉節又要開始了,海外聲討玉林甚至中國政府的行動業已開始。目前,國外動保組織發起的抗議聯署已達到100萬人。
狗肉問題只是我國部分地區、部分民眾的飲食傳統習慣,隨著經濟發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多數青年對吃狗肉不再持支持態度。國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在國際上提升中國形象,如在紐約時代廣場投放國家或者知名企業的廣告,塑造中國形象,宣揚中國的優秀文化傳統,很多海外華人指出,可能會因為“玉林狗肉節”等局部問題的存在,導致公眾游行或者集會、公開征集簽名,使得這些努力付諸東流。研究組認為,這是得不償失。即使是以前吃狗肉厲害的韓國,2016年4月28日的《環球時報》報道,在韓國,和中國一樣,吃狗肉也是一項傳統習俗,五、六十歲的人群中,有一半的人吃過狗肉。但近年來,韓國人吃狗肉越來越少卻是不爭的事實,2015年的民調顯示,20多歲的韓國年輕人中,只有20%的人吃過狗肉。韓國年輕一代對狗肉需求越來越小,狗肉正成為垂死產業。韓國都拿出巨大的勇氣來支持傳統人性化的進程,中國經濟發展仍然快于全世界的平均水平,狗肉不再是必須食品,也應在立法上有所作為。
四、應對狗肉負面問題提升國家形象的對策建議
此次問卷調查,可以得出三個主要的基本結論:一是支持吃狗肉和保持中立的,和要求禁止吃狗肉的相比,后者的比例偏高。和2009年研究組的網上民調相比,不吃狗肉或者不支持吃狗肉的比例大約上升15%左右,而且青少年吃狗肉的越來越少,與韓國的民調結果類似,體現了社會的進步,獲得國際社會認可;二是目前全國性禁止私人吃狗肉有難度,國家可以引導個人不吃狗肉,可以在條件成熟的個別地方試點禁止吃狗肉;三是絕大部分人認為狗肉節太血腥,不人性,要求政府禁止狗肉節的事實存續。應當基于此結論,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
目前,集中的狗肉市場既存在于一些城市,也存在于農村。其中,廣西玉林、江蘇徐州和吉林延吉等地是國際輿論的焦點。雖然目前人們可以不再依賴狗肉提供蛋白質,但是狗肉問題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既包含民族因素,也包含傳統習俗因素,更涉及道德和情感因素,要克服目前法律欠缺的不足,全面禁止食用狗肉,不引起社會的反彈,需要較長的時間或者過程,但是可以對社會反響強烈的狗肉節,采取得力措施,予以禁止。隨著經濟和社會文明的發展,社會特別是“空巢老人”、“留守兒童”對伴侶動物的情感需求將更大,動物保護意識將不斷加強,動物保護群體的人數將不斷增長,立法的壓力也將越來越大。為此,必須放眼長遠,立足當下,循序漸進地采取應對措施。
(一)深化動物生理、倫理和法制宣傳教育,培育人性對待動物的意識
善待動物不是崇洋媚外,中國的清末和民國時期就有防止虐待動物的明文規定,因此,結合現代主流的世界道德,出臺禁止集中、血腥屠宰和消費狗肉的狗肉節規定,是維護甚至弘揚中華民族的護生文化。對于偷搶狗、無證運輸狗和無檢疫證銷售狗肉的行為,應當予以譴責。
如果中國現代的道德和文化,包括人性對待動物,獲得世界的認可和尊重,中國的強大則是沒有短板的強大。意識可以引導人的價值觀的形成和人的行為。培育公眾形成人性對待動物的意識,需要加強動物生理與心理知識、動物保護倫理道德和動物保護法治豐滿的教育。高等的脊椎動物具有感知能力,能夠體會快樂和痛苦,在一定程度上還能感知人類的情緒。貓、狗等伴侶動物是社會化的高智商動物,具有其他家禽家畜所不具備的情感,人類應當給予更多地關心和愛護。虐待和以食用為目的宰殺狗,無論對動物本身還是人的情感都是很大的傷害,因此,應當把保護貓狗作為一個社會的倫理道德來對待。
動物保護意識教育應當從幼兒園和中小學開始,通過相應的實踐體會和相關知識的講解,使人們從小形成科學的動物生理心理知識,形成人性的動物保護意識,不僅能促進動物保護事業的發展,也促進社會大眾形成建康的心理。關于宣傳方式,應當充分利用新聞媒體的傳播作用,通過名人效應和現場體驗,課堂教學、實驗報告、記錄片、圖片等方式,向社會展示狗等動物的生理與情感需求及社會作用,引導公民善待動物、不吃貓狗肉。對于有食用狗肉傳統的重點地區,應當發揮廣播電視等的宣傳和引導作用,開辟專門時段播放公益廣告。重點地區的政府還應當邀請社會組織參與宣傳教育,化對抗為合作。一個負面的信息,在現代電子媒體時代,瞬間可以傳至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因此,宣傳部門還應當加強敏感時期的媒體引導,防止媒體的渲染印發群體性事件。
(二)有關部委和地方政府主動擔當,事先謀劃,防止狗肉節事實上存續
如前所述,狗肉問題關乎國家形象、國家利益以及地區社會的穩定,各部門和地方政府應當具有大局觀念。“玉林狗肉節”最初是政府基于商業性目的支持舉辦的,后因社會抗議,玉林市政府于2014年6月公開表態不參與和支持舉辦狗肉節,并號召黨員干部等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展示了積極的態度。盡管如此,“玉林狗肉節”仍然事實上存在,而且依舊火爆,引發的社會沖突不斷。在沖突中,政府一直疲于“滅火”。之所以這樣,是相關部委和地方政府沒有承擔,沒有主動開展全面的事前謀劃,沒有積極采取預防措施。建議農業部、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公安部和各省級人民政府結合各自職責,主動作為,發文禁止行業協會和從業者公開宣傳狗肉和狗肉節,規定任何組織、企業和個人都不得舉辦或者支持舉辦狗肉、貓肉等節日;依據社會秩序維護的法律法規,規定不得在公開場合宰殺狗;依據食品衛生保障和檢驗檢疫的法律法規,取締成年狗交易場所。這樣一來,宰狗、吃狗肉只是一種個人行為,既不涉及民族問題,也不刺激社會的情感。
玉林等地的人民政府對于具有爭議性的問題和社會沖突,應當將責任落實到各部門,責令予以積極回應或者應對,不能回避或者坐視放任。消極應對只會讓問題更加尖銳,甚至會讓人覺得政府實質在默示此種行為,從而危害政府信用。動保人士與當地民眾的沖突如持續發酵,遲早會釀成重特大事件。為此,農業部、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公安部和各省市應當成立相關的輿情和危機應急小組,應對社會不穩定現象和國內外的非正常輿情問題。
(三)依法加強精細化執法監管,防止群體性事件事態擴大
由于成本高昂且易發狗瘟,目前我國鮮有規模化的肉狗養殖場地,而市場中的狗肉價格遠遠低于肉狗飼養成本,說明很多狗不是來源于養殖。由于伴侶動物的主人一般不愿意拋棄寵物狗,因此,市場中狗肉的來源主要為農戶散養土狗、流浪狗和偷盜。對于偷盜,有的采用毒殺的方式,一旦流入市場,將嚴重威脅人類身體健康。狗肉節期間,狗的宰殺方式粗暴殘虐,一般采取水淹、棍打、繩勒等粗暴方式,有的甚至當街進行。由于目前缺乏狗肉屠宰規程,宰殺場所簡陋、不衛生,有的甚至在雞、鴨、羊、牛宰殺或者售賣點宰殺,既沒有相應的檢疫合格標志,也沒有相應的食品安全衛生許可,存在很大的安全和衛生隱患。在我國很多地區,私自商業化屠宰豬牛羊都是違法的,對于沒有檢驗規程的狗,更應禁止私自商業性屠宰。
目前雖然缺乏禁止宰殺和禁食狗肉的法律依據,但地方執法機關應當依據現有的法律法規加強對狗只和狗肉的執法管理。首先,對狗的來源實行嚴格盤查,嚴格打擊非法偷搶狗和毒狗的行為,對于來源不合法的狗應當沒收,不得屠宰出售。其次,和有關動物收容機構協商,對收容和沒收的狗,采取妥善安排措施。再次,對于有狗肉菜品的餐飲單位,嚴格審查狗肉的來源。此外,嚴格盤查檢疫情況,不符合“一犬一證”要求的,不允許異地運輸。實際上,絕大多數狗是沒有檢疫證的,公安機關和動物檢疫機構如果嚴格按照“一犬一證”執法,絕大部分狗就不可能長途運輸進入狗肉消費地區,但是一些地方的公安機關怕事,不嚴格執法,導致“一犬一證”的規定形同虛設,招致動保人士的抗議和一次又一次的群體性事件。在沖突中,有的運輸者被動保人毆打,有的動保人士因為攔車或者強行卸狗而被拘留。
(四)完善部門規章,引導地級市開展地方立法,為取締狗肉節奠定法制基礎
法律應引導公眾的意識和行為,保護社會公德在內的公序良俗。但是我國目前沒有專門的《動物保護法》、《反虐待動物法》或者《人道對待動物法》,現行的法律沒有對狗和貓等伴侶動物予以人性的保護,所以狗肉節的一次次出現反映了立法的欠缺。自古以來,中國就有狗肉不上宴席的傳統,如今一些地方的普通民眾集會吃狗肉,一些商販當街集中屠宰狗,形成所謂的節日,實際上是傳統文化質量的倒退。從歷史上看,所有轉型期國家都曾經或多或少面臨過類似的尷尬現象。《野生動物保護法》正在修訂,不得虐待處于人類控制中的野生動物、對待野生動物符合公序良俗、不得食用來源不明的其他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等規定,已經進入一審稿和二審稿,這些立法創新是中國法律人性化的巨大進步。保護動物是一個人性問題,不涉及意識形態,和所有的發達國家一樣,人性對待伴侶動物、不得宰殺狗、不得銷售和食用狗肉在發達階段遲早會成為中國立法的現實。
伴侶動物在我國社會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對人類情感的影響也越來越大,狗肉節和銷售、食用狗肉的問題必須盡快找出解決之道。如前所述,國內的輿情分析表明,大于55%的人支持立法禁止吃狗肉。很多玉林人也指出,法律并沒有禁止他們購買和食用狗肉,如果法律禁止了,他們就執行。這從另外一方面說明,立法禁止狗肉節和狗肉交易還是有民意基礎的。根據目前的情勢來看,從國家層面出臺禁止狗肉節、銷售狗肉甚至吃狗肉的法律,實行全國一刀切,確實有極大的難度。《反虐待動物法》或者《人道對待動物法》是最低程度保護動物的立法,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可以研究其制定的可行性。
2015年修改的《立法法》對地級市人大及其常委會有城市管理、環境保護和歷史文化保護方面的地方法規制定授權,可以因地制宜地開展相關工作。一是在一些沒有吃狗肉傳統的地級市試點,制定專門的《人道對待動物條例》或者《反虐待動物條例》,或者在其他相關的地方法規中,禁止屠宰犬只和銷售狗肉,倡導個人不食用狗肉。該項立法對于全國具有示范作用。為此,全國人大常委會應當加強與有關省市在地級市立法試點方面的溝通和協調。等試點一定時期后,總結經驗和教訓,可以考慮制定全國統一的《養犬管理條例》、《反虐待動物法》或者《人道對待動物法》。二是在一些食用狗肉的重點地區,可以針對突出的問題,由地級市人大或者其常委會制定地方法規,禁止事實上的狗肉節存續。三是修改目前一些地方的養犬管理法規或者規章,對犬只實現定點繁育銷售制度和總量控制制度,對飼養人實現條件審查制度;對所有的狗種植芯片實行追蹤管理,對犬只實行主人負責制,對違法行為創設嚴厲的行政處罰責任,防止飼養人隨意拋棄狗,也可以幫助流浪狗找到主人。犬只管理規范了,流浪狗數量大幅減少了,也會從源頭減少食用狗的現象。地方層面哪怕只作出一點立法嘗試,對于改善中國對外的整體國際形象,貢獻都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