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德歸來,備受期待的第24部007影片在北美上映后,至少在票房上大獲成功,單單在英國就超過1億元,美國的周末票房達7300萬,創下007歷史上第二高的首映成績。
和《天幕殺機》一樣,“過去”和“陰謀”成為《幽靈黨》的主旋律,這都是情懷打發的正確打開方式。在延續了《天幕殺機》的悶騷氣質和原班人馬的基礎上,本片又邀來莫妮卡·貝魯奇、蕾雅·賽杜和克里斯托弗·瓦爾茲等新咖加盟,制作上更是燒掉007電影歷史之最的“不少于2.5億美元”。
似乎是為了炫耀預算的充裕,《幽靈黨》片長達到148分鐘之久,成為史上最長的007電影。同時,這也意味著,影片的全球票房成績需要達到9億美元,以索尼、米高梅和伊昂制造為首的片方才能夠有得賺。鑒于影片的北美票房不進則退,海外票房就顯得尤其重要。不過,雖然影片目前在全球主要影市票房勢頭強勁,但要趕超前作《天幕殺機》(11億美元)的全球票房希望渺茫。
口碑方面,評論家和觀眾反響褒貶不一,最初英國的一片熱贊,漸漸被美國的差評取代,影片在爛蕃茄網站的評分甚至比2008年飽受詬病的《007:大破量子危機》還要低。
下面為大家介紹影片的重點看點。

《007》開場的推拉長鏡頭
開場推拉鏡頭
最初的一組開場鏡頭雖然不如《007大破天幕危機》那么激動人心,仍舊足以令人精神一振。從《地心引力》到《真探》,加長的推拉鏡頭司空見慣,但007影片一直甚少涉及,直到如今的《幽靈黨》。丹尼爾·克雷格扮演的邦德戴著面具和一位年輕女郎穿過墨西哥城游行慶典的擁擠人群,來到一家酒店,似乎是為了尋歡作樂,但他卻從陽臺爬上屋頂,干凈利落地清理了數名密謀爆炸的恐怖分子。這種炫技的獨特開場方式,配得上任何一部精彩紛呈的007影片。

蕾雅·賽杜
邦女郎:蕾雅·賽杜
她的角色雖然出場較晚,但這位才華橫溢的女演員卻成為自《皇家賭場》的伊娃·格林以來給人留下最深印象的邦女郎。她扮演的反派之女瑪德琳雖然人物設置老套,但賽杜很快讓其躍然而出,尤其是那場摩洛哥酒店的醉酒戲。她的角色在某些方面似乎是格林扮演的維斯珀翻版,事實上她的作用更大,為最后邦德帶著被一個女人傷心的回憶黯然離去埋下伏筆。

對手:戴夫·巴蒂斯塔
從《銀河護衛隊》起,前WWE職業摔角手巴蒂斯塔就成為搶戲之星,《幽靈黨》里眾多奧斯卡級別的大明星,也無法抹去他的存在感。穿起高級定制西裝的他比007還要有腔調,翩翩風度和極端暴力的手段,是個配得上邦德的對手。

動作戲:火車大戰
素以動作戲見長的007影片自然不能少了驚心動魄的打斗戲,邦德與瑪德琳還有巴蒂斯塔的辛克斯在火車上的混戰是全片最吸引人的動作場面,雖然野蠻卻設置巧妙,又不乏搞笑,論戰斗力邦德完全不是強悍辛克斯的對手,僅憑一己之力根本不可能打敗對方,是人非神的邦德更具真實感。

丹尼爾·克萊格開始玩幽默
風格:輕松筆調
克雷格扮演的007更加嚴肅,經常皺眉蹙額,鮮有風趣妙語,剛開始還有新奇感,到了《大破量子危機》時已經難免令人生倦,所以觀眾樂于見到《幽靈黨》沉重感略有減輕。

丹尼爾·克萊格
丹尼爾·克雷格的連貫性
不論演藝生涯如何起伏,克雷格對飾演的角色自有詮釋,他塑造的007也成為新千年后的經典,他的每一個鏡頭都令人信服,作為史上最能打的邦德,他有著獨特的品位和幽默感。如果他不再出演007,無疑會傷了一大批粉絲的心。
外媒評價:幾乎爛掉
作為叱咤銀幕半個世紀的超級IP的最新作品,《幽靈黨》能夠一如既往地在票房上高歌猛進,地球人都不會感到意外。但在風評方面,這任007卻顯露出了下行的疲態。影片爛番茄新鮮度62%,Meta Critic權威媒體評分開出60分,幾乎就要“爛”掉了。
在目前的四部丹尼爾•克雷格系007電影中,《幽靈黨》權媒評分僅勉強高于“難看到不能忍”的《量子危機》58分,遠不及《天皇家賭場》81分和《天幕殺機》81分,這應該是一個稍低于大部分影迷預期的局面。
“《幽靈黨》愚蠢得不像樣子,但它又非常有娛樂性。以至于,待影片結束,我幾乎覺得自己這么享受此次觀影的過程,是一種罪過。——《衛報》”
“盡管在劇情和情感的豐富度上不如《天幕殺機》,《幽靈黨》依然是一部考究而抓人的娛樂大片,只不過它可能略長了些而已。——《完全電影》”
“《幽靈黨》延續了《天幕殺機》的情懷大法,只不過由于處理得沒有后者那么傷感,因而它顯得缺失了一種情感上的危機感。——《綜藝》”
“什么樣的大風大浪,007沒有見過。這一切,對于制作團隊而言,可謂輕車熟路。影片在制作上毫無瑕疵,每一秒都經過了精心設計。這意味著,這是一部令人非常滿意的影片,也是一部缺乏冒險精神的影片。——《國際銀幕》”
“影片的第一幕充滿了黑暗的前奏和電影制作上的大膽嘗試,非常的棒。但是,最后一個小時卻有太多不知所謂的劇情反轉以及太多塑造得模棱兩可的人物角色,令人失望。——《好萊塢報道》”。